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记忆 | 励志!看明朝“字渣”男青年如何逆袭为一代书画大师

2016-11-22 苏州大学
  在名家辈出的明代书画艺术领域,董其昌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书画家之一。可你知道吗,董其昌在年轻的时候,是位在书法方面深受打击的“字渣”青年,他靠着不懈的努力,成功逆袭,最终成为引领明末书画艺术的一代大师。不信?!咱们接着往下看……
  1555年,董其昌诞生在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的小户人家之中。像那个时代所有的读书人一样,董其昌以仕进为人生目标。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等到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十七岁的董其昌满怀信心的参加了会试。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文章,自以为完全可以一举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来是知府衷贞吉嫌董其昌试卷上的字写得太蹩脚,而把他降为第二名。明代科考以八股取仕,文章要求以乌黑、方正、光洁的楷书书写,是谓“台阁体”,这种字体虽谈不上什么书法艺术,但还是要求考生的字必须中规中矩。董其昌的科考名次因字迹而被降级,可见他当时的字确实写得不怎么样。深受打击的董其昌为了一雪字丑之耻,从此发愤临帖摹碑,虽然,他已经错过了习书的最好时光,但他却以此起步,临遍百家。更为难得的是,董其昌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到名家大师的左右,而是自成一派。他的书法古朴淡雅,笔划圆润秀逸,布局疏朗匀称,枯湿浓淡,尽得其妙。甚至在他去世之后的三百年,康熙、乾隆都以他的书法为正宗。皇室的推崇使得董其昌的书法风靡一时,甚至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  “字渣”青年董其昌终于完美逆袭成“字霸”,成为了兼擅行书、草书与楷书的书法大家。不仅在当时“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更被后世誉为明代四大书家之一。  我校博物馆东吴碑廊展厅就展陈有董其昌的书法碑。此碑高147cm,宽80cm,气势恢宏。碑文内容取自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中的部分“异人间并出 卜式拔于刍牧 弘羊擢于贾竖 卫青奋于奴仆 日殚出于降虏 斯亦囊时版筑饭牛之朋矣 汉之得人 于是为盛”,说的是人生的成功并不在于出身,而是取决于后天的努力与奋斗。碑身字体清逸古雅,风韵独具,署款后有篆文方印 “董玄宰”。此方碑刻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近距离欣赏董其昌书法的机会,也可谓是一方意义深远的励志碑。

博物馆中展陈的《董其昌书法碑》(左) 《董其昌书法碑》碑文拓片(右)

  不得不提,董其昌还是著名的“松江画派”的代表人物。明代松江(今上海),地处江浙两省的交通要塞,常有各地的文人学士过往,文化艺术因此而兴盛。22岁的董其昌,在书法日渐精进的同时,开始涉足绘画。他模仿名师大家的绘画风格,把各家之长融汇在一起,通过凝练自己的想法,画出自己的结构,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style!凭借着“书画双馨”,他引领着明末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他把“文人画”的创作推向高峰,还成功PK掉了当时的主流画派“浙派”,使得他所在的“南宗”(以松江画派为首)成为了明末画坛的正宗。
《高逸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林和靖诗意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从董其昌逆袭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强调以古人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他广采诸家书画之长,却不拘泥于一招一式,也不盲从一家一派,而是将其内化、凝炼,最终衍生出独树一帜的书论与画论,并不断在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印证,以至于他提出的许多观点至今仍对书画创作与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董其昌不愧为一代书画巨擘。 
苏州大学新媒体中心素材来源:博物馆
策划:黄维娟文字:王皓图片:朱兰责任编辑:石子铖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